xm app官网

后来者学了他的穿越和情色,却学不来他的天马行空(2025年04月07日)

XM

2017年的4月5日,黄易去世 ,转眼间已是八年 。

黄易去世时,留下一众煌煌巨著和莫大声名,“网络穿越文祖师爷”这个名号也注定相随 ,但“走得太早 ”四字,才是最真实的叹息。

武侠小说在金庸和古龙的时代达到巅峰,又有尚未走火入魔时的温瑞安延续辉煌 ,但要说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还得向上追溯到民国时代。那时,以《蜀山剑侠传》打造宏大仙侠世界的还珠楼主,在武侠小说一众派别中自成一家 。那树状人物谱系已然编织成熟 ,由此可以衍生无数外传别传后传前传,一如后世的奇幻小说《龙枪》系列,还有温瑞安那挖坑无数却永远填不完的浩瀚大江湖。如果能给他一张安静的书桌 ,再假以天年,真不知他能创造出一个何等瑰丽的故事体系。

可惜的是,后来还珠楼主无奈封笔 。

说来也巧 ,即使如今拥趸无数 、颇得礼遇的金庸,当年也被称作有毒 。有人称之为洪水猛兽、封建遗毒。放到今天,这些思维当然已是笑话。但“黄易有毒”这说法 ,却在网络时代又复得见 。

黄易在武侠小说渐渐式微时横空出世,上世纪90年代突然以瑰丽想象、宏大江湖和情色意味席卷华人世界,带给武侠世界一个新的高潮。《寻秦记》一出来 ,惊为天人者自然多多 ,但也有不少人以低俗视之。后来“种马”文在网上风行,多少也成了黄易的罪名,认为是他带动了这种一男N女的恶俗风潮 。所幸后来网文泛滥过甚 ,反倒淹没了祖师爷,终于还他一个清静。

我一向不喜道貌岸然式的正派,对黄易则观感极佳。他以俗气掩饰纯真 ,可惜世人多半因为他的名气和文字忽视了这一点 。并低估了他。

黄易身上有许多我极喜欢的特质,其中极重要的一点是坚持。写作是件极辛苦的事,忍受孤独式的写作尤为辛苦 ,但相比之下,最辛苦的反而是黄易这种人,声名日隆 ,版税甚丰,带着大可以躺在旧作上享乐的惰性继续写作,着实挠心 。

但黄易一直在坚持 ,即使有些作品被指为走火入魔 ,有些作品的转型并不被看好,可他从未停息过。这一点,起码挖坑无数却打死也不填的温瑞安就该汗颜。要知道 ,以黄易作品的宏大江湖构架,他同样也有成为温瑞安的条件,带着一堆填不完的坑和昔日荣光招摇过市 ,可他拒绝了 。无论《寻秦记》还是《大唐双龙传》,无论《覆雨翻云》还是《边荒传说》,共同特点都是巨长 ,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则是均已完结,绝不留坑 。

他那超绝的想象力也曾令我屡屡惊叹。项少龙的穿越本属寻常,可不寻常的是他的种种奇遇 ,以及以他为线索的战国铺陈。《边荒传说》虽有诸多篡改历史之处,可那些历史上真正存在的人物与虚构的边荒群雄轮番登场,不但毫无违和感 ,还共同构架出一个动荡的五胡乱华时期 。仅仅是这驾驭故事的功力 ,当下网络穿越文的作者们便拍马难及。

更精彩的是书中随处可见的巧思。如《寻秦记》结尾,项少龙听到儿子自己将名字改为“项羽 ”时,先是展露后世知情者的震惊 ,随即便是释然,自己纵是知道历史的发展,最后也还是改变不了历史 ,人们以为自己在创造命运,但作为穿越者,却知道并非那么一回事 。我喜欢这个结局里淡淡的宿命论味道 ,更喜欢黄易的巧妙构思,这个情节看起来简单,可若没有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 ,却万难写出。

前几年,我在一个游戏里见到了类似的巧思,为之拍案叫绝。当年日本光荣公司的战棋游戏《曹操传》 ,耐玩度极高 ,且主程序可塑性强,所以出现了不少网友自制的改编版本,其中有一款中国台湾网友制作的《姜维传》极为考究 ,每句对话都带着典故,引出人物与剧情,熟读《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人 ,简直要步步击掌 。

话说《三国演义》中曾有一位出场仅仅一次的虚构人物,名叫宁随,曾为姜维献策 ,被视为演义中被低估的虚构人物之一。《姜维传》将这昙花一现的将领与马谡合而为一,虚构了一段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姜维暗救马谡 ,马谡为了报答,改名宁随(取“宁死相随”之意)跟随姜维的故事。在我看来,仅仅是这个情节 ,这款《姜维传》就完胜大陆网友的无数改编版 。

《边荒传说》中 ,边荒团的桥段极具现代意识,看起来似乎与穿越小说里那些“今为古用”别无二致,可实则差别巨大。边荒团符合边荒集中人肆意妄为 、天马行空的性情 ,可那些回到三国发明火器、把霹雳车做成现代大炮之类的“今为古用 ”,已然超越了历史和人性的局限,成为真正的意淫。

至于那位鬼点子迭出的说书人卓狂生 ,俨然黄易自己的化身 。也正是他,贡献了《边荒传说》那个不亚于《寻秦记》的漂亮结尾,刘裕看到那册《边荒传说》时潸然泪下 ,我也心有戚戚,一同沉溺于黄易的巧思之中 。没落的边荒集与百万字的跌宕故事,就这样永久定格 ,令人怆然,我不相信还有比这更好的安排。

有了坚持与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黄易注定是一个纯真的人。长久以来 ,黄易最为人诟病的一点便是作品中随处可见的情色意味 。如《覆雨翻云》 ,更是被人当作“小黄书 ”来读,有人曾试着罗列《覆雨翻云》中三大引线人物的情爱谱系,结果发现韩柏后面跟着一长串女子 ,戚长风后面同样如此,长得最帅的风行烈倒是最少,可一个巴掌依然数不完。

是啊 ,黄易笔下的江湖,总有那么多美丽女子,有些年轻貌美 ,有些虽老却驻颜有术,有些如谷中幽兰,有些妖媚无比 ,只要你是男性读者,总能在书中找到你所好。可她们总是轻易沉迷于男性,即使看起来不那么轻易 ,你也早已熟知黄易的套路 ,预知结果(当然也有例外,比如《覆雨翻云》里的左诗,跟浪翻云纠缠许久后 ,竟然轻易从了韩柏) 。

但即使滥交如《覆雨翻云》,你仍可见到一个理想化的江湖。在那个江湖里,有豪气干云的厉若海 ,有超然的浪翻云,有一身邪气但光明磊落的庞斑……龌龊者当然存在,但那绝非黄易笔下的正邪主流 ,这是属于黄易的童话。至于性,往往被赋予了修真意义,意味着成长与升华 ,即使用露骨文字写出 。如果抛开其中的武学之道,它难道不是最质朴的人生道理吗?

你甚至无法痛恨那些“宗师级的坏人”,他们是主角的挑战对象 ,也是促其成长的助力。更典型的让人恨不起来的坏人当属妖女们 ,婠婠便是一例。

这是一种用情色掩饰的纯真,黄易正是籍此,以一己之力延缓了武侠小说的没落 ,直至去世 。

也因为这纯真,黄易十分豁达。金庸为人处世,有着浓浓的中国传统士大夫情结 ,无论办《明报》、参政,还是小说中透露出的个人情绪,都脱不开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路子。热衷政治之人 ,虽有公心,但得失之心往往较重 。金庸晚年频频修改作品,甚至背上“瞎改”之名 ,多少也与看重得失和身后之名有关 。

相比之下,黄易的长处恰恰在于豁达。要知道,他并非卖文为生的穷书生 ,早年任香港艺术馆助理馆长 ,薪酬优厚,只是因为不愿坐看武侠小说的没落,辞职隐居离岛 ,专心从事创作。于他而言,早年专注于艺术领域,是遵循内心喜好 ,后来写武侠小说,同样是遵循内心声音,其他得失 ,他并不计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