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 app官网

非洲的中国企业,为何容易被欺负?(2025年03月27日)

XM

近期 ,尼日尔驱逐中石油中国籍高管,并吊销了中资酒店营业执照的事件引发舆论关注 。中石油与尼日尔政府已合作20余年,为尼日尔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为何突然遭此“背刺”?近年来,中国企业在非洲遭受敲诈勒索已非新鲜事,为什么中企相对于西方企业更容易被“欺负 ”?面对常态化不公对待 ,我们该怎样继续推进中非经济合作?《凤凰大参考》特邀清华大学土木工程博士、驻非工程师曹丰泽 ,解读中企在非洲面临的困境,并展望中非合作的前景。

中国企业在非洲“被欺负” ,已不是新鲜事 

2025年3月13日 ,西非内陆国尼日尔发生了一场能源动荡。据外电报道和部分中文网络的消息,尼日尔政府领导人签署紧急政令,要求中石油的三名中国籍高管在48小时内离境 。同日 ,尼日尔旅游部以“歧视性经营”为由,吊销了中资阳光国际酒店的营业执照。

这场风波起源于一年前。2024年3月,尼日尔军政府为了缓解财政压力 ,与中石油签署协议获得预付款贷款,并约定以石油收入来偿还,算是中规中矩 。2025年3月 ,尼日尔政府因为经济崩溃,无力偿还本金 。于是,尼日尔政府先是突然向中石油的合资炼油厂追缴税款 ,并要求提供新的贷款 ,在遭到拒绝后,便有了上述的一系列风波。

据报道,尼方目前对于中资企业的指控理由包括“薪资不平等 ” 、“歧视性经营”等。目前 ,对于这一事件,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但是抛开具体的这则新闻,这些指控中的词汇 ,对于在非多年的内行来说,都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典型罗织罪名。

在尼日尔,中石油并非初来乍到 ,双方的合作历史已经有二十多年了。中石油自2003年进入尼日尔勘探开发油气资源,累计投资了约46到60亿美元,建设了阿加德姆油田、津德尔炼油厂、尼日尔-贝宁原油外输管道等项目 。这些项目让尼日尔从一个石油进口国转变为了出口国 ,其炼油厂更是解决了尼日尔国内90%的成品油需求,石油产业贡献了尼日尔GDP的10% 、税收的八分之一。可以说,这些中尼合作的石油项目是尼日尔重要的国家基石。

2023年7月 ,尼日尔发生军事政变 ,军政府上台之后,推行“资源主权觉醒”政策,试图加强控制本国资源 。尼日尔曾是法国殖民地 ,国家经济的命脉主要被法国企业控制,绝大多数矿业收益都到了法国公司手里,尤其是铀矿。法国的工业离不开廉价能源的支撑 ,可以说,尼日尔的铀矿是支撑法国工业的重要因素。尼日尔军政府上台后,先是驱逐了法国军政势力 ,在瓦格纳集团的协助下夺回了铀矿,随后效仿20世纪拉美和中东的国有化浪潮,以“资源主权 ”为名控制法国公司资产 ,获得了不少短期资金来稳定政局 。驱逐法国势力,不可避免地招致了国际制裁,在这些短期资金花完之后 ,新政府又重新陷入了财政危机 ,不得不去寻求其他资金来源。而这样的危机,应该就是中国企业此次遭遇风波的重要背景原因。


只有商业手段的在非中企,成了“软柿子 ” 

当然 ,此次事件最终未必不能得到妥善解决 。从商务程序正义的角度看,企业仍有许多合同和国际法途径来与当地政府谈判和运作,最终达成一个双方满意的协议 ,让项目能继续下去 。像尼日尔这样的国家基础薄弱,通常都极度缺乏企业管理能力,而工厂在会管的人手里是“印钞机” ,在不会的人手里毫无价值,如果单纯把企业“抢过来”,尼日尔政府的财政状况只会更糟 ,他们也不可能不懂这一点。

但是,我们也必须去直面一个现实:在这片大陆上,相似的“闹事——威胁——谈判——让步——收益——再闹事 ”的桥段已经上演过无数遍了。事实就是如此:相比起西方人和西方企业 ,中国人和中国企业就是更好欺负、更容易勒索 ,同时又不会招致任何后果和报复 。

对于西方而言,企业只是大树上的一颗果子,其背后是树大根深的政治影响、军事存在与文化渗透。因此 ,除非非洲国家从最高决策层面愿意承担彻底断交和严厉国际制裁的后果,否则西方企业和西方人在非洲就是相对安全的。非洲国家不会轻易进行敲诈勒索,因为代价与收益不成正比 。

但中国企业则不同。中国在非洲的形象相比于西方国家要清白很多 ,也没有对非殖民的“黑历史”,在经济投资上不会附带其他条件。但是这也造成了这么一种情况:中企在非洲很多时候就是单纯的企业,背后无依无靠 ,除了经济和商务手段,他们的工具箱里往往拿不出其他手段来抵抗无休无止的勒索 。虽然这种勒索现象的背后,也有着非洲国家本身很复杂的历史 、政治和现实原因 ,但对于中国企业而言,确实造成了很大伤害。

再多风险与代价,中国也不能放弃中非合作 

这样的现状固然令人痛心。那么 ,是不是像有些人说的 ,“反正这些非洲国家对中国并不友好,那干脆一撤了之,放弃与它们的合作就好了”?更有甚者 ,认为中国与这些不稳定的非洲欠发达国家进行合作,是单方面地给落后国家送钱,来换取所谓“国际社会上的面子 ” 。这些观念 ,属于对中国的经济缺乏基本的了解。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占据了全世界制造业的半壁江山,但同时大量的工业原材料和能源也都严重依赖进口。如果没有这些能源矿产 ,哪怕只差一种,整个工业体系的运转就要被卡住 。而这种种门类的能源与矿产,当中有许多只有非洲国家才有 ,我们必须从这些非洲国家去进口 。即使安全形势再糟糕,社会再不稳定,中国也必须冒着层出不穷的风险去投资合作。网络舆论流行说“西方技术卡我们的脖子” ,但技术反而是容易解决的 ,因为只要肯投入金钱,技术瓶颈最终总能被攻克,但能源矿产往往是真的不可替代 ,如果被卡住,那是极其棘手的问题。

以尼日尔为例,中尼合作针对的是尼日尔的石油资源 ,而石油恰恰是中国极度稀缺的资源,每年中国超过七成的石油都依赖进口 。石油对一个国家的安全极为重要,中国多一个石油供应国 ,能源安全就会多一份保障,面对各产油国的抬价威胁时就能多一份议价权。再比如刚果金,其铜矿 、钴矿、锂矿等几十种矿物的储量都在全世界名列前茅 ,中国不可能绕开刚果金去获取这些矿物。以钴矿为例,刚果金一国的钴产量占了全世界钴总产量的60%,如果放弃刚果金 ,那么就算全世界的钴矿开足马力生产 ,只供应中国一家也不够用 。钴是新能源车电池的正极材料,如果它的供应出现阻碍,整个新能源车产业链都将遭受重大打击。

更何况 ,与非洲国家发展平等互惠的贸易,不论是国企还是私企,都能获得不小的经济收益 ,同时也能创造不少就业岗位,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利益,也是成千上万普通人安身立命、养家糊口的饭碗。

因此 ,就算明知道有风险,在过去的三十年间,中非之间的经济合作还是在如火如荼地开展 。这当中绝不仅仅是国家意志 ,更是自发的市场行为,是人为阻碍不了的。

保护在非中企安全,必须增强政治与文化联系 

到今天 ,中非之间的发展与合作模式 ,确实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对非洲,都一直仅使用经济工具箱中的工具来解决问题 ,一旦事情超出了经济手段所能解决的范畴,比如政局变化 、社会动荡、战争爆发,那就只能撤资回国 ,认下亏损 。在经济利益还足够可观的时代,偶尔的亏损和风险虽然令人痛惜,但毕竟是少数 ,总账算下来仍然有利可图。有时候“硬扛”下来也是可以接受的局面。

这原本也无可厚非,但随着这样的套路被逐渐摸清,我们还是会发现 ,其发生的频率也正在逐渐上升,光靠风险自留来硬扛显然难以应对 。如果继续坚持只使用经济手段来解决问题,那么在当前形势下 ,中国的对非战略形势很难获得进一步的收益 ,甚至成本收益曲线会进一步下滑 。继续强调“在商言商 ”已经不够现实。要想寻求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打开经济以外的其他工具箱,比如施加政治影响 ,加强文化合作,甚至考虑进一步的方案来保障海外的中国国民安全以及国家利益。

其实,就现阶段的中非联系而言 ,最核心的关切或许还是安全 。以目前我国在非洲的影响力和介入能力,指望在短时间内达到西方国家水平并不现实,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既然中非合作不可或缺 ,那我们就必须主动应对风险,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实应有的安全对策。

我国应该在政治、文化等领域加强与非洲国家之间的联系,更大力度地分担企业面临的安全风险 。事实上 ,加强安全工作有很多的途径,绝不只是单纯的武力干涉或者驻军。更何况很多情况下,一点点军事存在也无法起到根本作用 ,反而激化矛盾 ,比没兵还更加削弱合法性。保障安全,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对于当地政局和社会的深入了解和绑定 。

在政治上,应该进一步加强对交往对象国政局的研究 ,积极发展与对象国政府各阶层,尤其是重要实权人物的关系,即使不能对对方的政治施加影响 ,也能做到心中有数,在变故到来之前有所预警。许多非洲国家的国家整合程度很低,中央政府的权力有限 ,国家权力掌握在地方实权派和各级酋长手中,因此也应该学会审时度势,多与这些人物发展关系 ,不只掌握其中央政府的安全允诺。

在文化上,我们应该多学习一些成熟的经验,加强与对象国的文化往来 ,妥善运用非政府组织 、学术机构等 ,尽量赢得对象国基层民众和中下层实权人士的好感,消除误解,减少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阻碍 。在这个问题上 ,我们还要认识到,企业并不擅长做政治和文化层面的工作,它的职能是盈利 ,是处理实际问题,一心多用,最后反而影响了原本的盈利职能。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 ,随着环球局势变化,非洲大陆的政局风云激荡,中国企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只会越来越多。对此 ,我们从各层面都应该加强警惕,早做准备,积极妥善应对 ,尽可能地规避风险 ,减少损失 。如果我们从现在开始加强安全投入,加强对所在国当地的政治和社会研究,把功夫花在平时 ,那么在下一次危机到来时,我们的损失就能小很多,我们国家的能源和原材料安全也就更不容易遭到威胁和侵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