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 app官网

DLL3领域的中国时刻(2025年02月17日)

XM

新药都将来自中国吗?

这是一篇来自海外博主文章在去年引发的话题。汽车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西方是否会不再具有竞争力?在生物技术领域 ,一些人也开始提出这个问题。

眼下谈论这一话题,似乎还过于遥远,却又离我们很近 。因为在一些靶点的研发中 ,虽然中国药企并不是启蒙者,却极可能是发扬光大的集大成者。

比如,过去一年被中国药企承包主要热点的DLL3靶点就是如此。对DLL3靶点的研究开发已有超过20年的历史 ,该领域的FIC药物,安进的CD3/DLL3双抗tarlatamab也已经获批上市 。

但这还远未至终点。中国药企再一次将DLL3靶点的研发推向了新一轮高潮。2023年11月至今,DLL3领域共有6起超1亿美元的交易 ,中国药企贡献了3例 。

未来,中国药企可能将这一领域,带向更高的高度。因为从双抗到ADC再到CAR-T ,他们已经构建起“创新矩阵”。

这场围绕DLL3靶点的争夺战 ,正在成为中国创新药崛起的缩影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当越来越多这样的“中国时刻 ”浮现,将意味着 ,在全球靶点创新的深水区,中国力量正重新定义着行业秩序。

一、小细胞癌的新期待

在DLL3靶点研发领域,引领发展的是海外科学家。

该靶点已经拥有超过20年的研究开发历史 ,2006年,Ayyanan等人发现增加的Wnt信号通过Notch依赖机制触发人类乳腺上皮细胞的肿瘤转化,揭示了DLL3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 。

DLL3作为一种附着在细胞表面的单次跨膜蛋白 ,属于Notch配体家族中的一员,驱动小细胞肺癌(SCLC)疾病进展和肿瘤细胞存活 。

Notch信号通路积极参与了SCLC的NE分化 、NE可塑性、细胞增殖、肿瘤亚型转移等特征,如EMT和化疗耐药;配体DLL3通过和Notch受体结合 ,抑制Notch信号通路,与SCLC细胞增殖 、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增强密切相关。

由于DLL3在80%的SCLC患者中高表达,而在正常组织中少量表达甚至不表达 ,这为靶向治疗提供了较好的解决方案。考虑到SCLC极大的临床未满足需求 ,入局者不在少数,并且不少药企对其寄予厚望 。

2016年,艾伯维以58亿美元收购Stemcentrx管线中的DLL3 ADC产品Rova-T ,推动DLL3靶点关注度的持续提升。遗憾的是,分子缺陷让Rova-T在临床试验中表现不佳,2019年 ,艾伯维停止研发Rova-T。

艾伯维的折戟,一度让DLL3的热度降了下来 。但是后来者,并没有放弃这场DLL3的研发突围。直到2024年 ,安进的CD3/DLL3双抗tarlatamab获FDA加速批准上市,DLL3靶点的大时代,也正式开启。

二、超越空间

Tarlatamab成为了颠覆者 。

在美国 ,tarlatamab获批用于治疗2L+ES-SCLC,打破了该领域只有PD-L1新机制药物的窘境,为患者带来了新选择。

从注册临床结果来看 ,基于其突出的疗效数据 ,经治SCLC患者对于tarlatamab有持续的响应和显著的生存获益。

第一年的销售额,也凸显了tarlatamab的前景 。在一个适应症获批的情况下,上市首年(2个季度)销售额已经达到1.15亿美元。

目前 ,tarlatamab在小细胞癌领域的期待不只是作为末线疗法,其同时开展了二线、一线疗法的头对头实验。如果最终tarlatamab拿出惊艳的结果,无疑可以覆盖更多前线的SCLC患者 ,对应更广阔的市场前景 。

不过,即使作为DLL3靶点的FIC药物,tarlatamab也并非不可逾越 。相反 ,其在疗效 、安全性和给药便利性方面,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一方面,疗效并不是终点。Tarlatamab在名为DeLLphi-301的二期临床试验中的客观缓解率(ORR)为40% ,这意味着,相当一部分患者群体并不能有效响应 。

另一方面,安全性问题是tarlatamab难以回避的话题。由于其机制的特殊性 ,tarlatamab存在包括严重或致命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和神经毒性在内的副作用。3级及以上的治疗紧急不良事件(TEAE)高达近60%;49%的患者发生了CRS ,其中26%为严重情况,7%发生了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ICANs) 。这些副作用不仅会限制其在二线治疗适应症的使用,更会限制其在一线治疗SCLC的探索。

与此tarlatamab的给药存在很大的不便。由于CRS问题的存在 ,tarlatamab采用推荐递增剂量方案,不仅要求特定的输注时间和输注速率,还要求使用可编程的、可锁定的、非弹性的输注泵 ,并且配有警报器 。

除此之外,患者需要在第一次给药后,留在医疗中心至少一小时以进行监测 ,确保毒副作用不会危及患者生命。由于给药过程繁琐,即使对于大型癌症中心来说,患者也需要住院 ,美国的社区医生使用tarlatamab存在一定困难。

以上种种因素,决定着超越tarlatamab将会是DLL3领域永不过时的话题 。

三 、静待中国药企搅局

颠覆与被颠覆,时刻都有可能在创新药领域上演。

放眼全球 ,希望颠覆tarlatamab的选手不在少数 ,而中国药企正在成为不容忽视的力量。从双抗到ADC再到CAR-T,布局DLL3靶点的上市药企,就超过10家 。而从一系列进展来看 ,中国药企也在试图告诉市场,他们确实是有竞争力的选手 。

2023年11月13日,诺华宣布引进传奇生物靶向DLL3的CAR-T疗法LB2102。虽然LB2102尚处于临床前阶段 ,但总交易额超10亿美元,仅首付款就达到1亿美元,这足以体现诺华对这款中国分子的高期待。

而2024年以来 ,中国药企更是在DLL3靶点领域动作连连 。去年10月24日,再鼎医药公布了DLL3 ADC药物ZL-1310用于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数据,进一步推动了该领域的热度。

1a期临床研究数据显示 ,ZL-1310在所有剂量水平上均表现出抗肿瘤活性,ORR达到了74%,并且安全性良好。由于ZL-1310纳入所有患者均在接受标准含铂化疗后出现进展 ,92%的患者在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后出现进展 ,56%的患者此前至少接受过两种治疗但均失败,即大部分都是末线患者,几乎无药可用 。在这一背景下 ,ZL-1310能够拿出更为可观的数据,无疑值得期待。

而此后,恒瑞医药和信达生物的交易 ,更是进一步告诉市场中国分子的潜力。

12月末,恒瑞医药牵手IDEAYA Biosciences,后者获得DLL3 ADC创新药SHR-4849中国地区以外的权益 ,代价是将向恒瑞医药支付7500万美元的首付款,研发里程碑款累计不超过2亿美元,销售里程碑款累计不超过7.7亿美元 ,以上潜在付款总额可达10.45亿美元 。

2025年初,信达生物则将DLL3 ADC药物IBI3009的全球权益授予罗氏,获得8000万美元的首付款 ,和最高达10亿美元的开发和商业化潜在里程碑付款 ,以及未来基于全球年度销售净额的梯度式销售提成。

从再鼎医药的临床数据公布,再到恒瑞医药、信达生物的接连出海,证明了中国药企在DLL3 ADC领域的搅局能力。而在CAR-T、多抗领域 ,中国分子也有可能进一步带来重磅交易 。

实现从 “跟跑” 到 “并跑” 甚至 “领跑 ” 的转变,这是中国药企在DLL3靶点正在讲述的故事。这证明了中国药企“非线性超车”的创新可能。

尽管这场竞赛的终点尚未到来,仍然充满不确定与风险 ,但一个明确的信号已然浮现——在靶点创新的深水区,中国力量正在改写行业秩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