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 app官网

英伟达拿下丰田:可以输中国,必须赢海外(2025年01月11日)

XM

英伟达又拿下了一家汽车巨头的订单,这次是丰田 。

2025 年 CES 上 ,英伟达创始人 、CEO 黄仁勋称:“丰田和英伟达将携手打造下一代自动驾驶汽车 。”

英伟达官网显示 ,丰田的下一代车型将搭载英伟达 Orin 芯片,并运行英伟达 DriveOS 操作系统。

黄仁勋表示,下一个财年 ,英伟达将从汽车业务中获得 50 亿美元收入,这将超过过去 5 年之和。

英伟达为奔驰提供的智能驾驶全栈解决方案,也将在 2025 年量产 。该合作始于 2020 年 ,原计划 2024 年推出量产车型,但并未实现。

在中国市场,奔驰已经等不及引入了另一家中国本土的智驾供应商 Momenta。“云见 Insight ”了解到 ,在奔驰中国执行副总裁王忻的力推之下,Momenta 先是拿到了奔驰 2025 年的重磅车型 CLA,接着又增加到 4 个项目 。英伟达智驾团队的重心目前已从国内转到海外市场。

英伟达的芯片全球领先 ,但为车企提供 “交钥匙 ” 式的智驾解决方案是另一回事。这不仅需要技术领先,还有大量的工程落地工作需要完成,英伟达做着并不顺手 。

英伟达目前主力研发的量产方案 ,也谈不上领先。接近英伟达的人士对“云见 Insight”透露 ,该方案基于单颗 Orin 芯片,不带激光雷达,软件算法基于规则(rule based)。同期 ,中国的造车新势力们已经开始切换到基于模型的端到端(end-to-end)方案 。

英伟达也在做端到端技术的预研。去年 4 月,英伟达汽车业务负责人吴新宙曾表示,端到端模型的研发工作已经开始 ,计划在2024年内做出可以演示的 Demo 。但年底之前,英伟达并未对外发布其端到端 Demo 。

距离吴新宙离开小鹏汽车 、加入英伟达已经过去了 500 天 。他在小鹏待到 500 天的时候,已经带领智驾团队完成了软件的全栈自研 ,此后也从未错过任何节点。但在英伟达,时间过得比较慢。

英伟达的组织,出不来小鹏效率

吴新宙在小鹏战功赫赫 。

小鹏 2017 年开始自研软件 ,做了一年多时间,进展并不顺利。直到 2018 年底,创始人何小鹏从高通挖来了自动驾驶部门的负责人吴新宙。

一位小鹏自动驾驶团队的早期员工曾对“云见 Insight”回忆 ,吴新宙加入小鹏后 ,先是对自动驾驶团队进行了摸排,他当时飞到北京、上海、广州各个研发分支,听取核心团队的汇报 ,之后开始调整组织,选定关键岗位的负责人,并带领团队重写了技术架构 。

这之后 ,小鹏的自动驾驶研发步入正轨。2020 年 4 月,小鹏用自研算法替换了供应商博世的方案;2021 年初,小鹏率先在中国做出高速导航辅助驾驶(NGP)功能;2022 年 9 月 ,首搭激光雷达的 P5 车型首次在广州实现了城市 NGP,之后又扩展到多个城市。

小鹏开发导航辅助驾驶功能的时候,英伟达还没有推出 Orin 芯片 。吴新宙的团队是在算力只有 30 Tops 的 Xavier 芯片上开发出了该功能。在小鹏之后 ,中国的新能源车企陆续也推出了相似功能,但都是基于 254 Tops 算力的 Orin 芯片。

小鹏直到 2022 年才开始平台化,之前的几款车 ,硬件架构 、软件版本各不相同 。吴新宙的任务一方面是保证新车型的智驾体验全面领先 ,另一方面还要保证老平台的软件升级和维护。他曾在接受采访时把这种状态描述为 “拖家带口爬珠峰 ”。

在吴新宙的带领下,小鹏把智驾体验做到了行业领先,在中国新能源车的激烈竞争中 ,最早用 “智能化” 占据了用户心智 。一直到他离开,小鹏都是行业公认的国内智驾水平最领先的公司之一 。吴新宙也成了自动驾驶工程师们最愿意追随的汽车公司高管。

小鹏把智驾做到领先,得益于吴新宙对技术方向的把控和出色的管理能力 ,同时也和何小鹏本人的鼎力支持、坚定的资源投入和充分放权密不可分。小鹏是一家车企,拥有数据,所有的研发流程可以在体系内完成闭环 。

但英伟达不同。作为供应商 ,英伟达并不掌握车和数据,整个研发流程都需要与奔驰密切配合。而从未自研过智驾系统的奔驰也没有数据 。因此他们只能用测试车去跑数据,等待车型量产 ,再进行系统升级。这就给研发设置了第一道门槛。

抛开奔驰不说,英伟达自己作为一家全球化公司,也很难与中国车企和智驾公司保持同样的效率 。

接近英伟达的人士称 ,吴新宙带领的英伟达汽车团队在全球大概有 3000 人 ,且人才密度极高,“随便拉出一个人,就是麻省理工大学、加州理工大学的博士。”

但这些员工分散在十几个国家。中国团队的早晚休息时间是美国团队的上班时间 。从表面上看 ,两边的团队可以 24 小时不间断地传递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位英伟达的前员工认为,很多效率都在时差 、语言、文化背景的差异下损失掉了。

吴新宙是英伟达汽车业务的一号位 。他的直接下属有 8 人 ,其中,多位高管都是英伟达的老员工 。负责量产项目的印度裔副总裁 Sarah Tariq 在英伟达先后供职 13 年;负责商务和市场的副总裁 Ali Kani 在英伟达 12 年;负责测试的高级总监 Karthik Samynathan 在英伟达待了 21 年。

吴新宙加入之前,奔驰的项目由 Sarah Tariq 负责。他加入后 ,Sarah Tariq 的团队还保留着完整建制,产品、算法 、地图各个研发单元俱全 。

一位接近英伟达的人士认为,虽然所有高管名义上都向吴新宙汇报 ,但很多资源“他可能盘不活 ”。

吴新宙也没有像在小鹏时那样大规模地调整组织。他只在上海组建了研发中心,招募了数百名研发人员 。英伟达没有“中国团队”的概念。中国的员工进来后,也要向英伟达的全球高管汇报。这导致很多原本习惯了中国式内卷的员工“融入”英伟达之后 ,节奏也变慢了 。

一位英伟达员工形容他的工作节奏是“按部就班 ”。每天 9、10 点上班 ,6、7 点下班。一些住得远的同事甚至可以居家办公,几个月不出现 。

在失去了奔驰中国的项目后,一些员工的工作继续 ,海外项目几乎不受影响,也没有人因此受到蒸发。圣诞节他们还放了一周假期。

一位接近英伟达的人士认为,吴新宙想要以一己之力改变英伟达的组织运行效率 ,非常有挑战性 。毕竟,他只能听取汇报,没办法盯着每个人干活 。

他认为吴新宙需要一个可以完全由他指挥的完整团队 ,就像在小鹏时那样。但恰恰相反,现在他需要去融入这个体系,才能撬动更多资源。这就是为什么加入英伟达之后 ,吴新宙 “失灵” 了 。

另一位自动驾驶行业的从业人员认为,吴新宙加入英伟达的作用是,确保英伟达的智驾研发走在正确的方向上。但他不一定能让英伟达走在对手前面。

“老黄原来可能既想要快 ,也想要对 。” 他补充道 ,“但新宙来了之后,可能也证明了,想要对可以。快 ,不行。 ”

短期可以输,长期必须赢

一位接近英伟达的人士认为,英伟达或许没那么在乎在和中国智驾公司的赛马中落败 。

做好智驾解决方案只是英伟达生态布局中的一环。要赢中国公司 ,就要按照中国公司的节奏来,这与英伟达的全球化组织和企业文化相冲突。而英伟达的组织在过去 30 年里证明了,它能让英伟达保持战略定力 ,持续推出令全球瞩目的创新产品 。

中国的智能电动车行业竞争惨烈,车企和供应商为了活下去,有时只顾得上眼前利益。而英伟达并不想为了抢夺业务占比不到 2% 的汽车业务 ,改变自己的组织和管理文化。

与英伟达的其他业务相比,汽车解决方案也属实不算好生意 。英伟达售卖的训练卡 、底层软件和工具链都极其标准化,产品具备不可替代性 。再加上 CUDA 的开发者生态作为护城河 ,这使得英伟达的毛利率能够维持在 70% 以上 ,净利率在 50% 以上。

而全球车企加上零部件公司,经过长时间的竞争和洗牌,业绩最好的 ,毛利率也不过 20% 左右,净利率只有 10% 左右。汽车市场的总量也不算大 。全世界每年生产十几亿部手机,而汽车的生产数量只有不到十分之一。

在中国以外的市场 ,消费者对于智驾功能也并不热衷。全球具备高阶智驾功能的电动车目前只有特斯拉 。传统汽车公司并不希望在市场需求明确之前,费力研发用户价值不足的产品功能。就像 Thor 芯片呼之欲出,而丰田的下一代车型搭载的仍然是 Orin 芯片。吴新宙团队的研发进度能够匹配这些客户的节奏 。

在技术变化的浪潮中 ,创业公司总是试图利用先发优势弯道超车。而大公司更愿意、也更擅长利用后发优势,在市场、产品 、技术路线 、产业链都成熟的时候砸资源,快速跟进。

当然 ,它们也可能在长时间的瞻前顾后中彻底迷失 。而英伟达的任务,就是帮助这些传统汽车公司留在牌桌上。也只有它们留在牌桌上,英伟达才能出现在牌桌上。

在大模型火起来之前 ,特斯拉曾是英伟达 GPU 的最大客户 。特斯拉汽车曾搭载英伟达的多款芯片 。在与英伟达合作之前 ,还用过 Mobileye 的整体解决方案。

但特斯拉先是摆脱了 Mobileye,自研软件。接着又摆脱了英伟达,自研自动驾驶 FSD 芯片和 Dojo 训练集群的计算芯片 ,继而成为了全球领先的智能电动车公司 。现在,中国的造车新势力们正在效仿特斯拉,自研软件、芯片。

如果智能电动车这场战役打完 ,重新排位,奔驰、丰田因为不够智能而出局,那么英伟达失去的 ,可能也不只是智驾市场,而是整个汽车 AI 生态。

在那之前,如果英伟达不能帮他们及时转型 ,中国的智驾方案和芯片公司不会手软 。

地平线 、Momenta 等公司已经用更便宜的产品、更高的研发效率和更好的服务,拿走了中国市场的很大一块。受制于复杂的外部环境,它们的全球扩张并未真正开始。但如果大型汽车集团愿意帮助它们 ,这条路可能不会那么难 。

因此 ,英伟达可以接受在中国市场的被动身位,但必须在海外市场变成中国市场之前,拿出令人满意的智驾方案 ,并利用好自己的全球化优势,在智驾市场占据绝对的份额。

吴新宙的汽车团队或许也不会一直干苦活、累活。端到端技术已经用模型取代了传统基于规则的算法,未来 ,如果人类司机被自动驾驶系统取代,软件的标准化可能指日可待 。

在 CES 上,黄仁勋描述了他对未来物理世界的想象。全球每年生产 1 亿辆汽车 ,道路上行驶的汽车有 10 亿辆,每年的行驶里程达万亿英里。他认为不久后,这些车都将实现完全自动驾驶 。汽车会成为“第一个万亿美元级的机器人产业” 。

“自动驾驶汽车的到来已成定局。”黄仁勋说。

到那个时候 ,汽车业务或许不会再给英伟达的业绩拖后腿 。相反,汽车可能会成为物理世界 AI 的突破口和新的增长曲线。

而这之后,比汽车更广阔的通用机器人时代 ,也会是英伟达的。